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裝備類產品的大幅度增多,新增評價的66類產品中,機械行業就有14類產品上榜。為什么今年的中國名牌產品評價如此青睞機械行業?專門負責機械工業名牌推進戰略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委員楊學桐說:“近幾年來,我國機械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企業紛紛依靠科技進步,改善技術裝備水平,加強管理,推行科學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知名品牌,在機械產品中培育更多的中國名牌是必然趨勢。”
名牌戰略成效顯著
我國機械工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7萬多家,經濟總量僅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的工業總產值4.2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9.6%;工業增加值1.1萬億元,占工業比重的17.8%,占全國GDP的8%;出口交貨值8150億元,長期居各行業的前列;利潤2141億元,年增長12%。楊學桐認為:“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的快速發展,與行業近年來穩步推行名牌戰略是分不開的。各企業在實踐中已經深深地體會到,必須在發展中創名牌,在創名牌中求發展。”
自2001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開展以來,機械工業先后有摩托車、照相機、萬向節、水表、電表、低壓電器、大中型客車、鋁合金車輪、交聯聚乙烯電力電纜、硬質合金、數控機床、工業風機、裝載機、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數控沖壓機床、110千伏變壓器、柴油機、工業軸承、制冷設備、DSC控制系統等27類產品110個品牌獲得了中國名牌。截止到2004 年,獲得省級名牌的機械產品也已經超過1600個。
“今年的名牌評價傾向于鼓勵科技創新、支持農業發展、關注資源環保、協調區域發展和培育自主品牌,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這與機械工業近年來的主導思想十分吻合。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也對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名牌推進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也是我們的名牌戰略工作能獲得較大進展的原因。”楊學桐說。
緊跟名牌推進工作的脈搏
2005年,經過一年多的辛苦準備,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各大行業協會中第一個制定了“十一五質量發展規劃”。“規劃”詳細分析了行業的質量發展現狀、“十一五”期間面臨的形勢,明確了機械工業質量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了相應的措施。與此同時,機械工業聯合會還著手制定了名牌培育體系與名牌發展規劃,致力于踏踏實實地推進機械工業的名牌工程。
楊學桐介紹說,進入21世紀以來,支持我國經濟發展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導產品是裝備制造業。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機械工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重大。大力推進機械工業的名牌戰略,培育自主品牌,自然也是意義深遠。
可以說,機械工業進入評價目錄的眾多產品方向都緊緊遵循了國家當前政策,符合國家優先培育名牌的條件。拖拉機是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考慮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產品;汽輪機、電機、數控齒輪加工機床、大型鐵路養路機械等屬于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重點考慮先進制造業產品;小功率電機著眼于在廣泛應用的機械產品中進一步節能、降耗、環保,同時著眼于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重點考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出口產品和替代進口產品。
名牌推進工作任務艱巨
近年來,我國在機械工業某些重大產品上有了較大突破,以往散、亂、差的面貌有了明顯改變,民營企業發展也比較迅速。同時,企業也在不斷練內功,擁有了不少自主知識產權,具備了與國際品牌競爭的能力,在國際并購中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今年的名牌評價著眼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考慮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機械工業在這方面已小有成就。
盡管如此,楊學桐認為我國機械工業目前在品牌競爭中依舊處于初始與被動的狀態,“雖然我國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已經居第四位,但品牌知名度與此地位并不相稱,必須大力扶植民族品牌”。
為此,機械工業聯合會已經著手制定了相應的名牌培育體系與名牌發展規劃。楊學桐給記者出示了這樣一份實施計劃: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從消費類產品起步逐步擴展到一般工業品和重大技術裝備。在2010年以前,著重發展四個方面,即以發電設備為代表的重大技術裝備,以轎車為代表的汽車產品,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基礎機械和基礎件以及農機產品。此外,還要形成2000個名牌產品,重點培育5~10種產品成為世界知名品牌,8~10家企業成為世界知名企業